分享至:
掃一掃,用手機打開查看!
用微信掃描還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07-06-11 20:06
來源:億家凈水
編輯:Admin
CFP6月11日報道 6月11日,在巢湖北岸的煙墩至義城沿岸,湖面上聚積了大量藍藻,沿岸邊水域呈翠綠色、粘稠狀,非常難聞。
據了解,這次藍藻肆虐的直接原因是污染造成的水體富營養化,外加適宜的水溫,為藍藻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當藍藻大量繁殖時,水中的溶解氧濃度會迅速降低,會導至魚蝦、螺螄等水生物的死亡,使水體遭受污染。合肥有關部門表示,巢湖藍藻爆發對合肥飲用水質并無影響。
巢湖藍藻大暴發條件成熟?
2003年、2004年巢湖連續兩年出現大面積藍藻暴發現象。2003年,巢湖局部水域藍藻厚度最厚達1米以上,引起了國家環保總局、省政府及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此次藍藻大暴發是歷年來罕見的一次。之后兩年,雖每年不同程度出現藍藻,但沒有形成大暴發態勢。
今年太湖藍藻暴發、水質發生嚴重污染后,巢湖藍藻會不會暴發?這是社會各界密切關注的問題。自五月份以來,隨著晴熱少雨天氣的到來,巢湖開始有小面積藍藻零散分布,并逐步呈擴大蔓延趨勢,但由于近日連續刮起東風,巢湖湖面大部分藍藻被推向西半湖,少量藍藻仍滯留在湖灣、湖岸等處。據巢湖環保部門一位工程師介紹,巢湖東半湖,目前在北沿岸,發現這個藻類有零星分布,但是沒有形成大面積暴發。但是巢湖的水體中氮磷等營養物質已經具備了藍藻瘋長的條件,只要光線和溫度合適,隨時都有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所以目前的形勢非常嚴峻。近日,安徽省環保局下發通知,巢湖可能面臨藍藻暴發。
26萬人 “大水缸”未遭污染
該市市區常駐人口達26萬,市區居民飲用和生活用水全部取自于巢湖東半湖。巢湖近日出現零星藍藻后,曾給巢湖水業集團自來水廠的取水口帶來輕度污染,但該公司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對源水及出廠水采取兩次加氯和活性炭,凈化了水質,確保了市民飲用水安全。同時,該公司對自來水取水口嚴加監控,把對水質檢查由原來的每2小時檢查一次,提高到現在每1小時檢查一次。
目前,巢湖市民的“大水缸”尚未遭藍藻侵害,城市飲水安全沒有受到影響。
安徽省環保部門監測也顯示,目前巢湖水體總體較清,只是在西壩口附近發現小面積藍藻。巢湖市境內三條主要河流柘皋河、兆河和裕溪河的水質狀況與巢湖東半湖水質狀況基本一致,滿足地表水Ⅲ類標準。
巢湖嚴陣以待藍藻
該市市委、市政府以太湖水質污染為鑒,未雨綢繆,高度重視湖水水質變化情況,并采取多項得力措施,嚴格監控巢湖藍藻的發生發展情況。6月4日,該市各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對巢湖城市飲用水取水、運作和湖中藍藻狀況進行現場調查。
該市決定,對巢湖水質實施24小時的全天候監控,嚴格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對沿湖的所有工業企業排污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加強管理,做好減排工作,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質檢部門將每月一次水質檢查改為每旬一次,發現重大異常、異動情況及時報告;各相關部門迅速制定應急預案,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同時要求相關部門落實水源地保護措施,加大水源地水質監測頻次,確保自來水符合標準;水務部門做好預案,必要時可引江水稀釋,確保環湖200多萬群眾飲用水安全。
日前,安徽省環保局再次下發緊急通知,要求沿湖各市環保局對藍藻發生區域實行加密監測。
背景資料:巢湖藍藻大面積暴發所具備的條件
1、藻類生長與總磷、總氮等營養鹽相對濃度有關。大量湖庫污染源調查資料顯示,面源是營養鹽的重要來源之一,巢湖周圍有大量農田徑流和河道徑流匯入,由于面源分布廣,污染控制難度很大;再加上巢湖湖體底泥淤積比較嚴重,底泥中含有大量的營養鹽,成為巢湖藍藻形成優勢的主要原因之一。巢湖中藍藻優勢種銅綠微囊藻生長的最適氮磷比值為11.18,據歷年來的監測資料分析,巢湖水體中總氮與總磷營養鹽比值在10-15之間,對于藍藻的生長繁殖極為有利。
2、藻類大量繁殖及其持續的時段與氣溫變化密切相關。銅綠微囊藻生長的溫度范圍在10-40攝氏度,最適溫度為28.8-30.5度。巢湖水體年均溫為20度左右,夏季水溫平均值可達29.5度,氣溫10度以上的月份在9個月以上,全年生長期日照時數高達1487.6小時。巢湖的光強、光質或連續光照時間均能滿足藻類光合作用的生理輻射要求。
3、藻類分布與風力、風向密切相關。由于巢湖地區夏季東南風居多,漂浮在水面上的藻類受風的影響向下風向水域(特別是湖灣)聚集,所以,巢湖西半湖水域容易看到較多的藻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