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松花江硝基苯、太湖藍藻、黃河排污等頻繁發生的水污染重大突發事件中,首先受到沖擊的都是飲用水質安全。國務院和環保總局近期突出加強了節能減排和污染源控制的管理力度,預見到我國環境保護將達到一個新的轉折點。然而,環境污染既成后果的消除和恢復是艱難而長期的過程,循環經濟、清潔生產、休養生息等基本方向是作為指導原則而應該遵循實行的。但面對水源污染持續存在的現狀,如何應對突發沖擊、如何保障日常飲用水質的安全是當前首先應該籌劃實施的。
為保障飲用水質的健康安全,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最近專門成立了飲用水科學與工程中心。他們在飲用水安全風險末端控制的三級保障系統——水質深度凈化、水質輸配與循環穩定、水質健康風險評價等關鍵技術的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這種飲用水安全風險末端控制技術已確定在奧運村應用。為迎接綠色奧運、保證水質,我國很多科學家包括社會各界都做了很多工作。
下面我僅對我國飲用水質安全防護的當前問題,主要針對我國高速城市化過程中的城鎮集中供水系統,提出幾點個人思考意見。
水質運營的理想模式: 水量水質循環利用體系
城鎮水質系統從天然水源取水、給水凈化、輸配用水到污水排放、深度處理、重復利用、回歸天然水體,構成水資源的社會循環。它本是一個完整流程,水質隨之不斷轉化,應該加以通盤設計和運營。在水量匱乏、水質污染的條件下,國際上近代集中供水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是構成統一的水量水質循環利用體系,把給水、污水、中水、雨水的處理、再生、循環和輸配組成協調的整體。美國南加州21世紀水廠、新加坡的新水(NEWater)系統、歐洲的水務統籌管理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它們都是將城市污水經過深度凈化與給水系統聯合操作,構成水資源的最大程度利用,可以看作是污染嚴重、水量缺乏地區合理的發展方向。
我國在給水和污水處理排放的建設運營中雖然也發展了某些再生利用環節,但基本上仍處于分質分流分治狀態。目前我國在觀念、經濟、體制和技術上都與現代化的運營模式有著相當距離。要實現把全城鎮的水質系統組成整體、由水務系統統籌規劃管理的目標,多龍治水的局面和體制仍是當前嚴重的制約因素。